人們常說,“字如其人,立品為先”。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書法之美在“橫撇豎捺”之間,在德在情。
而同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紅木藝術家具,亦在方寸之間,迂回婉轉,極盡妍態。
含蓄一筆。淡淡地提,淡淡地頓,粗至細,細至粗。這就是一條橫。橫的一生,是在隱忍中度過,但隱忍背后,有一絲狂野,一絲奔放。
柔軟而不失剛強。像一株草,被風吹彎了腰,倒在一邊,卻帶著隱隱的傲氣和倔強。撇,是一個在壓力面前傲骨錚錚的人。
豎是堅韌與老練,就像一株萬年枯藤,豎得扎實。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個筆畫的結束。圓滑的捺也好,堅硬的捺也罷,該在哪里結束就在哪里結束,該在哪里開始就在哪里開始。恰恰對應著生活。
豎鉤
撇捺
兄弟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來張“醉了”
告訴我,這是什么字?
中國傳統家具,是中國智慧的完美呈現。
中國智慧是中國人對“道”的理解和表達方式——中國古人將天地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簡稱為“道”。儒家的表述為:“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道家的表述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兜赖陆洝罚??!耙魂幰魂枴钡倪^程就是“法自然”的過程,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間不變的原則。
由此可見,掌握中國智慧的得“道”者,必然是通曉“天、地、人”的完美結合、進而達致“天人合一”境界的人。這種人就是古人所說的“知者”,其實就是掌握“道”的人。而其所創之物,也必然是合乎自然規律的!
在古代,“知”與“智”是通假字,“知者”就是智者,即:有智慧的人。這種通假字的使用,在春秋時期非常普遍。如:《莊子》中“大知在所不慮”的“大知”,指的就是大智者、有大智慧的人——這些智慧都是中國智慧的呈現。
中國智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其中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風俗禮儀、宗教藝術、文教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她是先賢貢獻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和思想文化形態,更是中國人生存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源泉。
可以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處處都體現著中國智慧。
說到這,我們就有必要來適當了解一下:什么是傳統?什么是文化?——雖然我們對這四個字耳熟能詳,但在理解和描述上,卻往往似是而非。
傳統——
傳,是時間上的流傳與延續;統,是空間上的集中與凝聚。
由于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所以傳統的東西,生生不息,最具生命力。
文化——
文,是事物形成、發展、變化的跡象;也稱為文象。如:天文、地文、水文,三者是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江河湖海變化的跡象,也是天地形成的文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個“理”,全都是依文象而形成、承天道而潤化的——世人觀天地之文,而存天地之情;存天地之情,而達萬物之理。這便是通情達理的本義。
化,指的是萬物的生長變遷,其過程稱為“化”。萬物變化的作用,在天是深不可測的宇宙,在人就是深刻的道理,在地就是萬物的化生。
“文化”二字,就是以人為本、以文化人。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文,就是以人見文,從人身上看到文理、道理,即自然的規矩與規律。因此,人文精神是智慧的呈現,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文化就是香料,行為、關系、物質、制度等;而萬物就是未經加工的肉。這種肉,本身并不好吃,除非有了香料的滲透才會好吃??梢?,萬物若想高貴,就一定要有文化的滲透。這種滲透融入了自身,就有了高貴的根。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氣韻已經深深地浸漬到人們的精神與生活當中。人與物之所以分品,就是依文化的滲透程度而分的。
因此,我們也知道:中國傳統家具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夠被舉世公認、譽滿天下,就是因為有了這個被文化長期、充分滲透之后而形成的高貴的“根”。
中國文化認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
正是在這種文化綱領的指導下,中國傳統家具的出現,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產物——它是“道器合一”的產物。
而中國兩千多年前,對此早有表述?!吨芏Y﹒考工記》一上來就開宗明義,強調傳統手工藝設計者——“百工”的重要性:“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币馑际钦f:傳統家具并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創造出來的,而是“知者”所創,即:中國智造!
有智慧的人創造了器物,心靈手巧的人照本宣科地做出來,并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去——這就是:先有傳統,后有傳承。傳統是傳承的基礎,傳承是令傳統相續的保證。傳統的東西要想能夠傳承下去,其中必須要有思想、文化的浸潤,這是不可回避的前提。
一把椅、一張凳,甚至一個家具的局部,它們凝聚了無數中國人的智慧、信仰與情感。以至于,中國傳統家具,從禮教發展到實用,繼而發展成為集文化、哲學、美學于一體的傳世之作——這在世界上是相當罕見的!尤其是明式家具的出現,承擔了中國文化所有的光輝和智慧。
而時下,雖然傳統家具隨處可見,并且部分歷史遺存下來的家具之拍賣也屢創新高;但其原本的崇高,已經在熟視無睹中被逐漸瓦解。對一個中國智造的傳統器物來講,我們如何還原建立在學識、思想、智慧、創造力、想象力、文化習俗、審美習慣等基礎上的高超闡釋能力,讓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人類面對歷史時,絕大多數人對器物的關注,遠甚于對禮制的關注;對技術的膜拜,遠甚于對思想的膜拜?!薄襟w人 龔曙光
中國文化認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币粋€有形的器物,凌越于其形制之上的,是其內在無形的人文精神和自然規律,沒有這種內涵存在的有形器物,是不可能成為神品的。它僅僅是一個死器,與流傳和恒久無關。
換句話說就是,“道”是器物的靈魂所在,無論是人還是物,只有“道在器中”,才會令器物飽含生機、精神、價值和內涵,才能僭越器物本身的價值,才可以鮮活和彌久。這便是“道在器中”的大義。
它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形而上的“道”對形而下之“器”的規約,也是中國古代“造物為良”思想的核心體現。
在所有思想體系中,易學思想是所有造物思想的最核心主導。
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她特別強調陰陽觀念和辨證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個“道”可以說,但是又沒法去明確表達。而《易經》則說的干脆:“一陰一陽之謂道”。注意了,這個“一”,不是數詞,是動詞,為“所以”的意思,即:這個所以陰、所以陽的循環過程,稱之為“道”。說白了就是大自然中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陰晴圓缺這種自然規律。(陽代表積極、光明、喜悅、凸出等,陰代表它的對立面,代表陰暗、消極、低洼等)
孔子所說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保ā墩撜Z﹒里仁》)喜的是父母又長了一歲,懼的是離死亡更近了一步,一陽一陰兩種心態同時并存于自然規律之中,這便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體現。
中國人這種陰陽觀念貫穿在整個中國文化體系中,就連人說話的聲音也分成陰陽,將其分為是雄聲(陽)和雌聲(陰),所以,對某些說話的語氣,就用“陰陽怪氣”來表述。在地理中,將山的南面定為陽,山的北面定為陰,水的北面定為陽,水的南面定為陰,所以,中國很多城市的地名都跟山水有著直接的關系。如,衡陽、沈陽、岳陽、益陽、江陰、湯陰、華陰等等。
其中,衡陽得名是因其在衡山之南,沈陽得名是因其在沈水之北,其余類此。在植物學中,樹木也分陰陽——見光的一面叫樹陽,不見光的為樹陰——“陽也者,稹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考工記》)意思是說陽面的木材致密堅實,陰面的木材疏松柔弱。在人來講,男人為陽,女人為陰,女人要有柔情,男人要有傲骨。即便是在刻字上都分為陰刻和陽刻,而重陰必陽更是造字中的一個重要法則。
凡此種種的呈現,都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規律的無聲鋪陳。
這種陰陽理念,在中國傳統家具的制作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傳統家具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產物。其內在無處不現的陰陽法度,不僅是“道在器中”的呈現,更是其日久彌香的神奇保證。
有史以來,但凡生生不息的器物,都要有鮮活的靈魂。
在中國傳統家具中,榫卯結構就是其靈魂——它是傳統家具制作工藝中最令人神往的一面,也是最智巧的體現。
傳統家具在近代之所以被稱為國粹和中國文化遺產。其中的因由,與榫卯結構有著最密切的關系——整套傳統家具甚至整幢建筑都不使用任何金屬,但卻能在經歷長期使用、自然損耗、甚至是地震的前提下,依然能夠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在人類輕工制造史上簡直就是奇跡!
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8級強震猝然襲來所導致的滿目瘡痍,生離死別的國殤,重創了5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
處于震中的四川綿陽平武縣也在劫難逃,傷亡人數僅次于汶川、什邡、綿竹,位居第四。
在這次地震中,位于城中東北角的明正統五年(1440)所建的報恩寺,也遭到強震的損毀。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雖然寺廟中的土制建筑損毀嚴重,但其木質建筑卻完好無損!
為什么呢?這就要從其建筑結構說起。
報恩寺是全木結構的大木作建筑——全寺占地近2.5公頃,以重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為中心,屋頂形式多樣:單檐懸山式、歇山式、重檐歇山式、攢尖頂、卷宗棚頂等。斗拱樣式古樸,全寺現有斗拱二十余種,被古建筑專家譽為“斗拱的搖籃”。而所有柱、額、梁、枋、櫞、檁等木構件,皆用珍貴的楠木,從古至今,有蟲不蛀、鳥不棲、不結蛛網之奇,被中外古建筑專家稱為“明初罕見之遺物”,“獨具匠心之杰作”。
其建筑多處保留有宋式遺制——有明顯的“側腳”和“生起”;角科以木雕的“角神”支承老角梁。尤其是為了適應防震要求,在結構上采取了許多獨特的處理手法,特別是將正心桁作成矩形斷面,縱橫交頭處嚙合緊密,加強了建筑的整體防震作用。所以,此報恩寺建成四百余年來至今,雖經多次大地震卻仍完好無損。
我們從報恩寺的建筑結構中,不難發現:報恩寺被稱為是“斗拱的搖籃”,而作為榫卯結合的標準構件斗拱,是作用力傳遞的中介,它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的作用,加之這種榫卯結構在寺內的建筑中有著多元的體現,這就是報恩寺在經歷強震之后仍然能夠得以長久穩固的重要原因。
可見,榫卯結構在木作構造中是何其重要!
自古以來,“道”就是這個世間不變的原則。一個器物能夠長久保存下來,必有其中的道理在——即:道在器中。
那么,榫卯結構中的“道”是什么呢?這就要從榫卯結構開始說起。
榫卯結構是傳統實木家具中,通常在相連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構件上采用一種凹凸處理的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槽、卯眼。
其中,榫是“剡木入竅也?!泵恰胺藏吣鞠嗳?,以盈入虛謂之筍。以虛入盈謂之卯?!惫仕子泄S頭卯之語。
“榫卯結構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同時也常見于其它木、竹、石制的器物中。榫卯形式是我國傳統家具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也是區別于西方家具主要特征。由于其做法、應用范圍不同,所以它的種類也就不同——按構合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作面與面的接合,兩條邊的拼合,或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二、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于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三、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并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均是一些更為復雜和特殊的做法。如:‘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保ㄍ跏老濉睹魇郊揖摺罚?/p>
無論它們的做法有何不同,它們都有一個統一共性: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關節是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人們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關節。人體需要運動,也需要穩定,這一對矛盾,都是通過關節的特殊結構而達致了完美統一的。
榫卯結構是中國家具的獨特傳統,也是古代“知者”高度智慧的結晶。人體的關節是凹凸的形式,榫卯的結合也是如此。這一凸一凹,一盈一虛,就是一陰一陽的結合,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思想的呈現,這個中國人所認知道的“道”,隱蘊于傳統家具的制作當中,即是器物穩定與持久的必然保障,也是“道在器中”的鮮活呈現。
如果只有榫沒有卯,或者只有卯沒有榫,就像只有陽沒有陰、或者只有陰沒有陽一樣,器物都不會穩定長久——因為: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這個世界上,若只有男人(陽)或者只有女人(陰),則必然會走向窮途末路。
這個榫卯結構中的陰陽特性所體現出來的中國易學哲學思想,既是傳統木作器物的靈魂所在,更是傳統家具強大生命力的渾厚動力所在。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不可摧,至道者堅!
榫卯結構,就是這個道器合一的產物,也正因如此,它成為了世界家具史上最受尊崇的工藝發明之一。
真正的奢侈品,不是豪車大宅,不是名包貴表,而是具有堅定信念、獨立靈魂和創新思想的產品。紅木家具亦是如此,它擁的十大氣質,讓它成為世界頂級奢侈藝術品。
一顆匠心
光鮮的成績背后,是一群匠人精筑之心。
2.開放包容的信念
紅木派系,創新融合,百花齊放,令人矚目。
3.代代相傳的健康體魄
優質的紅木家具,保存幾百年根本不是問題。
4.恬淡清逸的美學意境
精妙的木作技術將創意傾注到一塊塊木頭上。
5.安靜內斂的氣質
隨著時間的雕琢,紅木家具擁有獨特的靈魂。
6.獨步天下的制器工藝
多道復雜工序,終成完美臻品。
7.感受“人文之美”的深度體驗
完美展示中式文化的美感與歷史的沉淀。
8.陶冶看透世事的豁達心
通過家具洞悉歷史、窺視其他藝術形式,無形中提升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
9.傳承歷史文脈的精神特質
對于豐富當代設計,深化其文化屬性,皆有長遠意義。
10.享受中國式的雅致生活
對簡樸守真心靈生活的一種崇尚回歸。
(注明:本文產品出自京 東 錦木尚品 店鋪 歡迎關注了解更多好物!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轉載請注明,)
滇聖紅木整裝家居,更多好物,關注公眾平臺就可瀏覽!
18288648867